相关文章
中华门绿化带
来源:中国建筑绿化网  时间:2008-1-2

     

 

 

南京的中华门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城堡,为明初都城的正南门,后称聚宝门1931年改为中华门。明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1375年)在南京建康府城南门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中华门城堡东西宽118.5,南北长128,总面积15168平方米,高20.45,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

  

   各道门内原均有上下可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痕迹。整个瓮城有藏兵洞27个,能藏兵3000余人。瓮城两侧各有坡道,可骑马登城。这种藏军设施,在古代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遇有敌人强攻时,可将敌兵放进城门,然后关起各道城门,把敌军截为三段,分而歼之,似如瓮中捉鳖。

  中华门规模巨大,雄伟壮观,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是我国古代防御性的建筑,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明初都城的正南门,1931年改用今名。

  明代的南京城垣,是明太祖朱元璋听取朱升关于"高筑墙"的建议,自公元1366年至1386年兴建的。城垣沿用南唐都城的南面和西面的城墙,并扩建东、北两面城墙而成,周长33.676公里,高14-21,下宽14.5左右,上空4-9。城垣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为我国古代第一大城。

  

   中华门是南京城垣十三个城门中最大、最雄伟的一个城门。它位于南京城南,是在南唐都城南门的故址上重建的,整个瓮城南北长128,东西宽118.5,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它的南面有雨花台作为天然屏障,门前后有两支秦淮河水横贯东西,前临长千桥,后倚镇淮桥,地势险要,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

  中华门共建有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券门)贯通,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闸、门均无存,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在第二道拱门至第四道拱门上方建有木结构绞关亭(闸亭,现已无存),在首道拱门二层藏兵洞的南端东西两侧墙体上,尚存绞关石柱一对。

  城门外壁高20.45,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巨型条石砌成。首道城门上下共分三层,最上层原筑有一座三檐歇山顶敌楼,用以了望。据记载,公元1520年,明武宗南幸,曾于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观百艺,可见当年此门形制之宏大。清嘉庆年间,敌楼倒塌,筹款重修后,形制已缩小。1937年,重修后的敌楼毁于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的战火中。

  

   中层砖石结构(上砖下石),面北筑有藏兵洞7个;下层正中筑拱门通瓮城,面北左右各筑藏兵洞3个。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5、长86.1的马道,马道陡峻壮阔,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

  中华门瓮城上下两层分布有13个藏兵洞,加上东西两侧马道下方的14个藏兵洞,共计27个,可藏兵三千。首道拱门二层面北的中洞进深45,宽6.85,高6.32,居各洞之首。这些藏兵洞在战争期间对于军需物资的储备和兵源的设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华门建筑宏伟,结构复杂,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它的兴建前后历时21年,采用巨型条石、大砖与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砌城墙所用城砖,每块长约40-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15-20公斤,这样厚重的城砖,烧制技术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城砖的制作由南京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省共125个县承担,烧成后由水路运送到南京。

  

   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采取了严密的检验制度,每块砖上都在侧面印有制砖工匠和监造官员的姓名,一旦发现不合格制品,立即追究责任。所以城砖的质地细密坚实,虽经六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如初,可见当时沿江人民为了建造这座宏伟的京城曾经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

  八十年代以前,中华门城堡常年废弃,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1980年正式开放后,在国家旅游局、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及秦淮区人民政府等单位领导和规划下,采用边开放、边维修、边完善内部设施的办法,相继设立了中华门史料陈列室、盆景园等,完成了城堡四周居民和多家商店工厂的搬迁以及大量积土乱石的清运平整,全面整修了二层朝北墙体,并着意绿化、美化环境。到目前为止,除敌楼、绞关亭外,基本上恢复了古城堡的原貌。

中华门城堡公园位于南京城正南,系明城墙十三个城门中最大者。前临外秦淮河长干桥,后依内秦淮河镇淮桥,为城南交通要道,总面积1.53公顷,绿地率25.2%,为秦淮区辖文物型园林。
   
明洪武二年至八年(13691375)于南唐都城和南宋建康府城南门旧址拓建而成,因面对聚宝山(雨花台),明称聚宝门。民国20(1931)改称中华门,俗称南门。
   
建国后,中华门城堡为市政养护队与秦淮区人防占用。1957年,中华门城堡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3月,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南京市中华门管理所,归秦淮区城建科领导。是年,完成瓮城内搬迁,建成瓮城干道、登城台阶、安全护栏、照明、供排水工程。1980216(春节),正式对外开放,供游览参观。此后继续完善内部设施,相继设立小卖部、摄影、文物模型陈列室与外宾休息室。搬迁城堡四周居民63户、商店与工厂8家。全面整修二层朝北墙体。同时,利用盆栽花木与铺装草坪。7000余平方米,全面绿化美化环境,至1986年古城堡恢复旧貌展现新姿。1987年国家旅游局拨款整修东西两侧马道,修复二层女儿墙与顶层箭垛,并新建成堡东、北、西三面铁栏杆高1.2,长3401988年,国家再拨款维修城堡东侧城墙170
[
园区绿化]
   
城堡既是文物保护单位,又具有公园性质,在不影响文物原貌的条件下,以草坪、缸栽花木、盆栽花卉,和爬墙藤蔓作园林绿化布景。铺栽了城堡两侧和第一道拱门顶层’7000余平方米的草皮。除第二瓮城内的盆景园以外,于北门两侧,瓮城内拱门和干道两侧以及办公室、贵宾接待室周围,摆放雪松、黑松、铁树、柏树、棕榈、海棠、迎春、腊梅、桂花、月季等200缸盆,在第二瓮城内西侧和第三瓮城内四周,沿城栽有凌霄,现已布满墙体。每当夏秋之际,瓮城内外,城墙上下,花树连片,郁郁葱葱。为了美化环境,每年夏秋初冬,均要购买草花、菊花23批,布于拱门和干道两侧,供游客观赏,使城堡既古朴雄伟,又花树满园,生机勃勃。
   
位于第二瓮城内西侧的盆景园面积336.42平方米,是在原花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1983年在第二瓮城西侧建立小型花房,开始有计划地培植缸树、缸花、盆花和添置盆景。1986年将花房扩建为盆景园,名为怡红园。自制混凝土盆景台,制作各种盆景140余盘,其中水磨石、吸水石盆景11盆,较名贵的五针松、崖梅、白果、榆树、六照花、罗汉松、银杏以及组合盆景等60余盆。1989年国庆节前再次扩建,添置白水泥制作的盆景台70余张,进行了重新布局设计,使之面貌一新。并铺设鹅卵石路面,1990年作为新景点,正式对外开放。盆景园”3字,为书法家、88岁老翁谢亦鸣手书。
[
景观]
   
中华门  南北长129,东西宽128,总面积16512平方米。它所使用的材料均为长0801.39、厚0.260.35左右的巨型条石和长0.40、宽0.20、厚0.10左右的大砖,用糯米、石灰和桐油砌成的。
   
中华门结构非常缜密与科学,共有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券门)贯通,各门均有可以上下放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痕迹)。城门外壁高2045,除箭垛以外,全部用大条石砌成。拱内下用18层大条石、上用140层城砖砌拱。第二至第四道拱门上方建有木结构绞关亭(闸亭现已无存)。首道城门上下共分三层,最上层为木结构敌楼(一名谯楼),现已不存;中层砖石结构(上砖下石)65.15、宽47.2、高9.1,面北筑有藏兵洞7个;下层正中筑拱门通瓮城,面北左右各筑藏兵洞3个。瓮城东西两侧筑有宽11.3、长86.1的坡道礓碟(台阶),可骑马登城。坡道东西两侧各筑有面东和面西的藏兵洞7个,整个城堡共有藏兵洞27个。这些藏兵洞,在战争期间对物资的储备和兵源的设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0年代,中华门两侧各开一门,50年代拆除作为车行道。
   
中华门历经六百余年,除木结构毁坏和砖石结构个别地方有裂缝现象外,保存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规模,巍峨的雄姿,为世所罕见。从建筑角度看,其工程宏伟,结构缜密,设计巧妙,别具匠心,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看,工事坚固,能攻能守,是研究我国军事史的实物资料。
   
敌楼  明初在聚宝门第一道拱门顶层除有旗杆等物外,建有一座三檐歇山式的敌楼,用以瞭望。明正德十五(1520)武宗南幸,于正月迎春日,在此坐观百艺。可见当年敌楼形制宏大,装饰富丽。清嘉庆年间(17961820)敌楼倒塌,江宁县筹款重修,形制缩小,1937年冬侵华日军进犯南京时被毁。
   
顶层外墙沿砌有箭垛,上有望口和射孔。箭垛长2.75,每垛相距0.44。现在的箭垛是1986年重修的,非明代原貌。
   
城门  城门有瓮城三道,门凡四重,首道拱门以18层巨型条石为基,140层大砖起拱,二道门距首道门16.1416层条石为基,大砖起拱,第三道门距第二道门158,第四道门距第三道门为19.3。四道拱门各有双扇木门和千斤闸二道门,首道拱门南端门沿内东西两侧墙上,上、中、下有三对门栓方孔洞;第二至第四道拱门,也各有双扇木门和千斤闸二道门,拱门南端门沿内东西两侧墙上,上、下各有一对门栓方孔洞。所有双扇木门和千斤闸,现均无存,仅存门栓方孔洞和千斤闸闸槽。
   
据史籍记载,首道拱门原有门坎,高2尺许,长12丈,色黝如铁,一名子午石,现亦无存。
   
千斤闸和绞关亭  中华门前后三道瓮城,由四道拱门贯通。每道拱门内距双扇木门2.953.34,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现闸无存,仅存门闸石槽。在第二道拱门和第四道拱门的上方,建有绞关亭,现无存。在首道拱门二层藏兵洞中洞的南端东西两侧墙体上,尚存绞关石柱各一对。在古代战争中,千斤闸是守城的重要设施。在第二至第四道拱门上方,均建有形制基本相同的绞关亭,现无存,仅存绞关亭基座,长10.3、宽7.4,顶为单檐歇山式。亭内东西两侧有绞关石柱,用以启动千斤闸。首道拱门内的千斤闸绞关设在上方二层中洞内,是现仅存的绞关石柱。
   
藏兵洞  又名藏军洞,整个城堡内外共有藏兵洞27个,可藏兵三千。
   
首道拱门二层面北,并列筑有砖结构藏兵洞7个,中洞面积308平方米,居各洞之首。中洞左右各三个洞,皆150平方米。洞两侧有水槽,洞口有石门坎,高026、厚026,门坎两侧凿有方形排水孔,门坎与门顶正中有撑门石孔和石臼,洞内两侧壁上有方形门栓孔。首道拱门内两侧各筑有面北藏兵洞2个,均为下石上砖结构,大小相同,面积157平方米,其他与二层藏兵洞类似。瓮城东西马道外侧,并列筑有面东和面西的藏兵洞各7个,亦为上砖下石结构,东西对称,形制相同,面积36平方米。各洞内侧两壁均有方形门栓孔,门坎正中上下都有门顶方孔和石门臼。由此可见,在明代,各藏兵洞均有木门关锁。
   
马道礓礤  瓮城东西两侧是登城斜坡马道礓礤,分上下马道两级,中间为一平台,左右对称,形制基本相同。马道宽11.50,下马道长49.6,上马道长36.7。礓礤在马道中间偏左,大砖砌成,宽2.25。东西两侧上马道均筑有礓礤70级,下马道礓礤右为82级,左为84级。礓礤两侧,是用大砖铺的坡道,外侧筑有女儿墙。
   
上下马道之间筑有平台,面积118.7平方米,与首道拱门二层相通。马道是登城的唯一通道。
   
现马道礓礞为1986年重修,非明代原物。
   
陈列室  位于二层一洞,面积150余平方米。陈列室分文字、模型和实物三个部分。文字绘图部分有南京城垣、城门、千斤闸、藏兵洞、敌楼、城砖等介绍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南京建都变迁图、明代国朝都城图等。模型为有机玻璃制作的明代国朝都城图,它形象地反映出明代南京城垣的全貌和13个城门的位置、名称,并对600多年前南京城区的地形地貌和市区分布作了全面的介绍。实物部分主要是垒石和城砖。
   
垒石用青石凿成,正圆形,大小不一。小的如铅、排球,重几公斤到几十公斤,大的似篮球、脸盆,重50100公斤左右。垒石是明代将士守城主要武器之一。当攻城一方临近城门时,守城将士在20余米高的顶层,垒石弓箭齐下,使攻城士卒很难靠近城门。即使第一道拱门的二道门(双扇木门和千斤闸)均被攻破进入第一瓮城,攻城士卒在1000余平方米的瓮城内,前面是第二道拱门紧闭,四周是10余米高的城墙,守城将士垒石、弓箭如雨注入,瓮城内士卒四面挨打,插翅难逃,成为瓮中之鳖,瓮城即喻瓮中捉鳖之意。如此瓮城三道,门四重,真乃一门把关,万夫难开
   
明城城砖除江西烧制的白瓷砖以外,绝大部分是一般泥土烧制的青灰砖。一般砖长0.4、宽0.2、厚0.1左右,重23公斤左右。从城砖文字上分析,最初是按地亩烧制的,土地百亩出工夫一名,后来因用砖量过大,烧制的时间过长,则改为按人按户摊派,或由窑户烧制按人按户担负工价。城砖的烧制有严格的责任制度,砖上都刻印有官吏、甲首、窑匠和摊派人、户的姓名,以便工程部门对城砖质量进行检查、验收。从地理位置上看,责成烧城砖的各州、府、县,绝大部分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或坐落在河湖的附近,这有利于运输。应天府烧制城砖的地点,在今中华门外集合村一带,因此这里又有窑湾之称。



分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