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艺术家王小慧
来源:中国建筑绿化网  时间:2009-8-1

 

活跃于欧洲和中国的视觉艺术家。从同济到德国,再从德国到上海,她的作品从最初的建筑设计延伸到摄影、电影、影像、多媒体等领域。除了艺术的创作,她也正与她的团队——同济大学新媒体艺术国际中心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而忙碌着。

世博会是科技的盛会、经济的盛会、也是人文的盛会。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我们将真切地看到这样一场盛会对城市肌理、人文构造、人群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上海世博会越来越迫近眼前的今天,我们推出“21号馆。这是一个属于《21世纪经济报道》的虚拟场馆,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各领域的世博参与者及观察家将广泛展开世博影响城市生活的智慧之谈。

我去过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时间已经久远,记不太清了。但对我来说,一部好电影在多年之后,如果你还能记得其中某个镜头就足够了。当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也是如此。

当时国家展馆的展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大都是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展览展示,比如用图片、展板等。运用多个组合的电视屏幕播放一些影像已经属于较先进。欠发达地区的国家依然运用比较原始的展览方式,有的甚至把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像在集市一样摆放在参观者的面前。不过,在当时已经有几个馆开始尝试用新科技做展示,这对那时的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体验。

贝塔斯曼馆运用了多媒体的形式讲述了媒体发展史。场馆中有一条狭长的通道,里面发出闪亮的光,那是在用影像的形式来展现100个作家的名言。要知道9年前新媒体技术才刚刚崭露头角,但在世博会上就有了最初的应用。

爱知世博会更是把高科技展示运用得淋漓尽致。我清楚地记得在丰田馆排队看机器人表演的情景。通常,机器人的""都是轮子,这样移动起来非常方便,技术上简单得多。但是这个机器人却完全是模拟人一步步走路的样子,有膝盖、有关节,在当时看来是非常新奇的。很多人在烈日下排整整一天的队便只为了看一眼这个机器人表演。

众所周知,世博会上很多最新科技的展示都在将来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例如白炽电灯、汽车和手机。然而,仅对科技本身进行炫耀是无意义的。好的世博会在展示新的科技成果的同时,也在努力通过新技术传达一种最新的理念。

第六段请置换为:爱知世博会上,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场馆。进入后,我便看见延伸到几面墙上的高清巨大的大屏幕中播放着动物在草原上奔跑的情景,它们可以从一个屏幕跨越到另一个屏幕上。这种无缝屏幕的技术在当时非常新鲜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只是在展示一项技术,而是使这项科技成为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体。要知道,当技术能够传递知识以及表达理念时才有了生命力。

现在大家谈环保、谈全球变暖已经是很普遍的话题了。不过早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就已经能看到用木头搭建起来的房子,目的就是向人们宣传资源的重新利用和环保再生理念。还有一个馆运用了投影技术,模拟了冰川时代,非常直观地表达了对气候变暖的担忧。

爱知世博会则在各个细节上传达着环保的观念。现在你问我还记得什么,我脑子里的镜头忽然闪出一面墙,像一个竖起草坪,站在这面墙的面前,你会突然感觉到,原来绿色可以这样生长。

这是一种很直观的联想:我们家里整墙整墙的书,如果你把书都堆积在地上时,就会象搬家时那样无处插脚。面对植物墙,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建筑的外立面都绿化了?地球面积这么小,许多大城市都是水泥丛林,高楼比比皆是而绿地面积越来越少,如果我们能发展垂直绿化,能解决多么大的问题。(王小慧口述,记者执笔整理)

 



分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