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保峰
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华中理工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型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绿色生态建筑及景观研究以及气候与都市形态的关系。
11月份的武汉秋高气爽,太阳光照射在各色建筑上,让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市有了些许温暖的感觉。走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里,宁静闲适。华科校园的绿化和全国其他各大高校相比,树木林立,花草众多,名列前茅。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院长办公室,我网站记者对李保峰院长进行了采访。
记者:我们了解到李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小型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绿色生态建筑及景观研究以及气候与都市形态的关系,请问李院长如何定义生态建筑?
李院长:说“生态建筑”不妥,因为“生态”是个中性词,中性词修饰中性词怎么变成了褒义词?我更倾向于用“绿色建筑”这个词。
记者:绿色建筑有些什么优缺点?它与节能建筑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李院长:绿色建筑除了节能外还节省资源、节水、节地及环保,节能建筑仅仅是节省能源。绿色建筑的好处和意义在于:时间上,它意味着现在和未来,我们不仅要为现在考虑,还要为未来考虑;空间上,它意味着我们和他们,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考虑,还要为他人考虑。绿色建筑节省能源、资源,有利于保护环境。
记者:李院长在绿色建筑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李院长:之前主要研究建筑表皮与气候。为适应气候设计的建筑,能节能、环保。比如窗户的设计,怎样才能做到夏天减少阳光的进入,从而节省空调的能耗,冬天如何多引入阳光,继而节省暖气能耗。最近我主要在做大尺度方面的研究:城市的环境问题。例如根据风向设计街道,从而降低城市热岛,提高城市热舒适度。
记者:您认为国外在绿色建筑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先进技术有哪些?
李院长:国外在绿色建筑方面与国内是基本同步的。
记者:请李院长为我们介绍一下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及经典案例。
李院长:比如在欧洲鼓励用木来建造房屋,因为老树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能力降低,木材可以自然降解,有利于保护环境。国外的许多建筑采用可循环的材料,例如玻璃和钢等,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在某些国家的建筑中充分利用光能、风能做为能源的范例也屡见不鲜。当然,各国国情不同,不可简单照搬。
记者:那绿色建筑是否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有所帮助?
李院长:是有帮助,但需要人们将口号变为行动。
记者:在李院长看来,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李院长:在我国,近些年绿色建筑已经得到政府及大众的认同 。但中国人口密集,生产方式粗放,这些都需要改变。在中国,绿色建筑的推广有一定难度,成本高,有道德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并非所有开发商都愿意做绿色建筑。
记者:国内外高校对于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有无区别?情况如何?
李院长:欧洲最重视绿色建筑,日本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美国的建筑能耗极大,但这些年开始改善。中国在这方面有萌芽,在慢慢起步,有待发展,相信会发展的更好。其实从哲学上看,存在决定意识。德国、日本本身资源匮乏,因而他们更重视节能。德国在利用太阳能方面做得很好。而美国本身资源多,对能源消耗不在乎,是能源消耗大国。比如,美国夏天校园内空调的温度会调的很低,穿短袖都冷,冬天校园内空调的温度又调的很高毛衣都穿不住,这是不利于节能的。
记者:请李院长谈谈怎样更好的发展绿色建筑?
李院长:应该建立法律法规。要加强立法,仅从道德层面制约是没有用的,要想办法提高约束力。
记者:最后请李院长谈谈您是怎么看待建筑绿化的?给建筑做上绿化是不是也属于绿色建筑的范畴?
李院长:建筑绿化挺好的。中国的绿色太少,人均指标太低。给建筑做上绿化能提高绿化面积、降低温度、净化空气,多看绿色对人的眼睛也有好处。不过建筑绿化只是建造绿色建筑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法,建筑绿化不等于绿色建筑。
采访结束了,虽然李保峰教授拥有华中理工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等众多头衔跟与职称,但交谈时却让人感觉很有亲和力,李院长独特的人格魅力、对绿色建筑的见解与热爱令人印象深刻。由于经常出国考察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李院长对国外的绿色建筑了解甚多,可谓见多识广。当然,对国外的绿色建筑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我国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李院长一直努力的方向。李院长不管是在国内人才的培养还是学术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相信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会有跻身世界前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