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谢英俊
来源:中国建设报  时间:2013-3-13

  见到谢英俊,是在2012年度“中华文化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者,他扎着马尾、穿着一身户外装上台领奖,更像是一位风尘仆仆的户外旅行家,而非人们印象里文质彬彬的建筑师。
  在一段四川“5·12”地震的灾区重建视频中,笔者看到了谢英俊的日常工作场面,也理解了谢英俊为何一身户外运动打扮。
  那是2008年11月的一天,四川茂县太平乡杨柳村的电力供应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不时停电,手机与座机也会时不时没信号。快入冬了,山间的温度越来越低,虽然有太阳,但是张嘴还是能看到哈气,周围山上全是石头,更显出几分苍凉。这一天,杨柳村第一栋四联排屋子开始起架。村民大会按需要自愿报名产生的 18人“起架队”在谢英俊的指导下把架子立起来。被抽到第一户上架的人家照老规矩提供了美酒,这酒引发出了所有人的力气,山间回荡着人们喊的号子声,一声号子一把劲儿,六七米高的架子一点点竖了起来,村里人的精气神都焕发出来,冷冷的空气里有了暖流。与大嗓门的农民相比,谢英俊显得很安静,脸被山风吹得有些红,他默默地在钢架旁来回地走,仔细检查着架子的角度、位置,有时蹲下来拿起扳手帮着村民一起用螺栓组合钢架。谢英俊说:“头一次上架用了一天时间,以后就越来越熟练,一小时可以起三四个架子,完成一栋房子的钢结构只需要半天时间。”

 

 

  杨柳村是一个羌族村落,羌族人自古垒石为房。在重建的过程中,谢英俊来了,说服大家尝试盖轻钢房,这种房子可以抗8级地震,也是老百姓自己盖。钢架费用由慈善机构和部分公司援助,每家算上工费和少许材料费大概需要6万元,加上国家补贴一两万元,比村民以前自己盖房子还便宜。一开始推行得不太顺利,后来谢英俊说服村里的老乡先建了个样板房,起钢架,填石料,建好以后完全看不出来内里的钢结构,而且墙还照旧是传统的石墙。大家眼见为实,也就纷纷同意了。谢英俊看了村委会自己划的地基,觉得地块本来就小,建好房子就基本连走路的地都没有了。于是,他跟村民商量,可以把一楼一底变成两楼一底,减少房屋的占地面积,周围才有空间。他跟村民们重新规划了地块,每户占6分地 包括公摊 ,调整了结构安排、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建筑师是收入好、声望高的光鲜职业,但谢英俊却选择为农民造房,泡在地头上,与民同乐。谢英俊告诉笔者:“这其实是观念上的落差。通常这个行业都只是画画图,然后交给施工队去施工,并不参与后面的事情,最多以监督的角色看一下。但是我们的做法不一样,从设计到施工的组织,包括材料的加工,甚至是工具的生产,全部都要参与,我们是做纵向的整合,而不是水平分工,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办法去克服过去这个行业没有办法进入到农村去工作的问题。”
  谢英俊的下一步计划还是主做农村的项目。他笑谈自己是有“野心”的,在过去的十多年,他一直在为“70%人类的居所”进行工作。这个工作听起来太宏大了,但是笔者仔细想了想,也对,因为70%人类的居所,是建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的普通居民乃至乡村的居住环境,也正是谢英俊在为之努力的。他说:现在农村的建筑量应该比城市还要大,政策也慢慢向农村倾斜,过去被遗忘的区块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这方面的投入也会越来越大,所以接下来会很忙。
  不少人将谢英俊的工作解释为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甚至用杜甫的一句诗词来形容他所从事工作的伟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这样的褒奖,他觉得很不好意思。他笑着对笔者说:“我想如果没有新的技术加入,我再怎么想为农民建房也是做不到的,所以我想我们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那才是最核心的内容。我们能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材料,提供简便的建造方法,真正能够帮助灾区民众,帮助更多农民,让他们可以盖一个安全、漂亮的房子,尤其是他可以很骄傲地跟诸位讲,这个房子是他自己做的。”
  十几年来,谢英俊扎进乡村,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路,一个又一个村地推广自己的理念,一组又一组房屋地设计,一组又一组钢架地安装。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第三工作室”,他希望自己可以为乡村建筑走出既不现代也不传统的第三条路。



分享条